從來就只是從課本/書籍上看到的紫禁城,終於能夠親身來體驗其美麗與雄壯.
紫禁城始建於明朝,清朝統治期間經過多次修建與,現今的紫禁城已看不見明朝的特色,
但留下的滿清文化瑰寶,也足夠我們好好探索一番.
自地鐵出站後穿過地下道的安全檢查再步行一段路程,就來到遠近馳名的天安門,置身當下的感覺很奇妙,
也許那段歷史過於久遠,並不是很有真實感. 但我就在當下,在悠遠的紫禁城裡.
中軸線上的太和門,紫禁城的規劃分為外廷與內廷,而外廷中軸上坐立著太和殿,中和殿與保和殿,
進入太和殿前會先經過用最高等級漢白玉石台建造的太和殿廣場,
太和殿又坐立在漢白玉石的基台之上,利用一層一層的建築,烘托出皇權的至高無上與天家的威儀.
圖中:"御路石,又名丹壁石,是一塊安置在宮殿前三路台階中間並雕有龍紋的大石板,
其兩側留有窄台階.浮雕圖案上的上部是二龍戲珠文,下部是海水江崖文.其中,寶珠是黃泉的象徵,
兩龍中一龍象徵天地,一龍象徵皇帝,二龍戲珠表示皇權神授.海水江崖文則是將山永固象徵"
以上出自< 解讀故宮> 一文.
身為世界遺產,紫禁城每日有非常大量的觀光客,
要是想拍到沒有人的鏡頭,像大殿兩側的耳房會是好選擇,
相較下紀念意義會稍微打折一點.
大殿內的一景,其實殿內的陳設和想像中有些出入,
戲劇中大量華美瓷器等擺設在紫禁城的各殿裡其實不多,
也許出於保護文物的理念已全數移往另一個北京博物館保存,
這張照片是衝破了許多人群下才得到,拍照的同時周圍有著無數的人潮相互推擠...
大殿兩側的耳房多數已改建為展場,
且針對耳房地介紹其實不多,想知道其原本的作用,
除了買本紫禁城解析的介紹以外還真想不到方法...
外朝三大殿結束後準備進入內朝三殿,
養心殿不再中軸線上,卻是自雍正以後清朝最重要皇帝的辦公場所,
想想小說描述的妃子們總是準備點心到養心殿取悅皇帝的景象,
可惜...養心殿正值施工期間,無法入內參觀(扼腕).
紫禁城中少見的西室內裝潢,於晚清時間改建.
"八字形琉璃影壁"
以上出自< 解讀故宮> 一文.
澄瑞亭盤龍藻井
"藻井是一種高級的室內裝修.藻及水藻,代表水.井為天上所稱的東井,為儲水之所.
藻井的最初用意是克火,後來又加了展示皇權的意義."
以上出自< 解讀故宮> 一文.
室內拱斗
"斗栱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特有的構建,也是中古建築的重要特徵,由斗,生,昂,翹,拱等特行各異木構件組合而成,
造型美觀,有很好的裝飾作用"
以上出自< 解讀故宮> 一文.
位於御花園中的御景亭
御花園與想像中的...有些不太一樣,興許是遊客真的太多了,
反而難以從中尋找到過往的歷史遺跡...
位於內三亭中軸線上,分別為乾清宮,交泰殿與坤寧宮
突圍坤寧宮中皇帝與皇后大婚的洞房,中國古代大紅色喜氣的氛圍無所不在.
明代時期的皇后多居至於此,至清代時間除了皇帝大婚的洞房,
針對內庄暖格做了較多調整,作為清朝薩滿神的神堂與準備祭神的場所.
"清代只有順治與康熙的皇后在坤寧宮住過.雍正皇帝移居養心殿,皇后也移出坤寧宮,
選擇東,西六工中的某一宮室居住.皇后只是大婚期間在此居住.因此清代坤寧宮只是名義上的皇后寢宮"
以上出自< 解讀故宮> 一文.
乾清宮中的正大光明匾牌
大門的匾排上,除了漢文在清代還加上了滿文
軍機處
朱紅色的牆面,如同小說中一旦進來了再也出不去的宮牆.
喜歡這種宮中一小角的景致,
百年前的六宮后妃們,是否也是這樣仰望天空等待著伊人的垂青?
曾經的紫禁城,如今的故宮博物院.
或許在我心中,紫禁城這個稱呼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緬懷,
一段從來無法想像的過往,紫禁城百年的發展與秘辛,
這種對遠古情懷的糾結,似乎證明了我是個中國人沒錯?(笑)
交通方式:地鐵1號線搭到天安門東站,下站經過地下道的安全檢查,步行即可到.